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提出要推动建设“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”的“好房子”,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居住需求。多位代表委员也纷纷献策,提出了关于建筑科技、装配式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建议,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。本文将结合最新资料,详细介绍这些技术与制度创新,展示如何通过先进的标准和技术,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“好房子”。
一、层高不低于3米,“好房子”将立标准
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,要完善标准规范,推动建设“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”的“好房子”。为此,住房城乡建设部将重点从三个方面落实:
1、立标准:倪虹表示,标准水平决定房屋品质。近期,住房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《好房子建设指南》,同时修订《住宅项目规范》,其中有一项,就是把住宅的层高标准提高到不低于3米,提升房屋通风、采光和隔音性能,确保居民住得更舒适。
2、强科技:大力推广惠民实用的新技术、新材料,解决隔音不好、渗漏、开裂等问题,并积极推动全屋智能,让居住环境更加智能化。
3、抓项目:通过举办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,鼓励设计师针对多样化的居住需求,精心设计不同户型、面积的“好房子”。
倪虹部长指出,各地应首先把保障房建成“好房子”,并结合城市更新,改造老房子,提升居住品质。
二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,装配式建筑引领未来
全国人大代表殷翠平建议,推进装配式建筑产品化建设交付模式创新变革,实现建筑行业的标准化生产与集成组装。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,能够带来全面升级:
1、标准化生产:如同汽车制造中的标准化零部件生产与集成组装,建筑部件通过统一设计模数、预制构件和装配工艺,实现精准生产和质量控制。
2、集约化管理:降低综合成本,缩短建设周期,培育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建筑企业,形成龙头品牌效应。
3、示范项目引领:各地政府可先行打造一批示范项目,如学生公寓、消防站等,展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。
殷翠平建议启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,革新传统建设审批程序,出台鼓励政策,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。
三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,助力“好房子”建设
全国人大代表倪海琼建议,以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核心,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支持和模式创新,系统性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,为城市更新注入“绿色动能”。这类技术同样适用于新建住宅,全面提升建筑的品质和能效。
1、密封保温技术:推广使用高效的密封、保温材料和技术,提升建筑的气密性和隔热性能,显著减少热量损失,提高居住舒适度。
2、可再生能源利用: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太阳能光伏板、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,进一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,实现节能减排。
3、专项资金支持:设立专项绿色审批通道和补贴,鼓励开发商和业主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,减轻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项目的经济负担。
四、开发绿色耐久新材料,支撑“好房子”建设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建议,围绕“好房子”建设,加强新型建材的研发与应用,构建“基础研究—应用研究—生产制造—下游应用”的可持续生态体系。
1、绿色材料:开发高强度高耐久、可循环利用、绿色环保的新型建材,提升建筑的绿色、低碳、安全、功能水平。
2、技术创新平台:加快建设国家级建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,打造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。
3、政策支持:统筹部署“十五五”时期“好房子”高品质建材重大专项,科学制定细分领域和关键技术指标清单,持续提高建材创新与质量水平。
五、建立房屋定期体检与维修制度,保障居住安全
全国政协委员、民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、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李丽娟,以及全国政协委员、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,分别提出了关于房屋定期体检和维修的具体建议,旨在解决我国城镇房屋面临的“老龄化”挑战,确保居民居住安全,助力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。
李丽娟教授的建议:
1、修订《物业管理条例》:明确维修基金使用规则,并要求物业定期公开资金明细,接受业主监督。
2、引入第三方审计和智慧物业平台:借助物联网、大数据技术监控资金流向,严惩挪用、滥用行为。
3、PPP模式: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,设立专项基金账户,结合公共收益、定额缴费和政府补贴多渠道筹资。
洪杰的建议:
1、行政法规条例:尽快出台相关行政法规条例,明确对一定楼龄老旧房屋进行定期强制体检和维修的制度安排。
2、简化流程:降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门槛,盘活公共维修基金,为既有建筑维修改造市场提供资金支持。
3、市场化机制:建立“20年以上楼龄房屋强制楼检和翻新”市场化机制,不仅能有效解决既有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,还能创造一个每年数万亿级的可持续市场,激活建筑施工、建材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机遇。
以上是两会传递的最新技术和政策,涵盖了从提升建筑标准、推广装配式建筑、应用超低能耗技术、开发绿色耐久新材料到建立房屋定期体检与维修制度的各个方面。这些措施将全面提升建筑质量,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,助力实现“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”的居住目标。
来源: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丨科技